各二级学院、院部处室: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做好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准备和项目培育等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教高函〔2024〕9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举办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皖教秘高〔2024〕58 号)文件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第十届老澳门开门奖结果查询大学生创新大赛暨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选拔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老澳门开门奖结果查询大学生创新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简称校赛组委会),校赛组委会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分管校领导担任副主任,教务处、学生处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大赛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本次大赛由教务处牵头,学生处协办。组委会负责本次比赛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以及参加省赛、国赛工作的组织工作,并向省赛组委会秘书处报告有关大赛组织情况;大赛另设专家评审委员会和秘书处,负责项目资格审查、参赛项目评审和校园赛的各项组织工作。
二、大赛内容
大赛包括“主体赛事”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其中“主体赛事”主要包括职教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高教主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等,各赛道和活动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各参赛项目可对照条件参加“主体赛事”中的一个赛道,其中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同步报名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三、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学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取消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等;已在主管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须提交营业执照、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证件的扫描件、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真实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
(四)参赛项目须尊重中国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五)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
(六)鼓励往届优秀项目持续运营优化,再次提升后参加本届大赛。
四、赛程安排
(一)大赛报名阶段(2024年5月-6月20日):本次比赛实行网络申报、评审、推荐,无需报送纸质材料,参赛队伍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站:https://cy.ncss.cn/)进行网上报名,填报参赛材料。各院部学生参赛率原则上应达到20%左右,参赛项目应覆盖创意组、创业组等各类项目。
(二)校园赛 (2024年6月21日-6月25日):专家指导委员对参赛队伍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查的项目进入校园赛,由组委会邀请评审专家进行评审。
(三)推荐参加安徽省总决赛(2024年6月30日前):组委会根据校园赛比赛结果和省赛名额,对校园赛获奖项目按排序推荐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活动,获得推荐的项目团队完善申报材料。
五、设奖情况
本次校园赛按照各赛道组别分别设金、银、铜奖三个等级。金奖数为通过资格审查项目数的10%,银奖数为通过资格审查项目数20%,铜奖数为通过资格审查项目数30%。
获批省级、校级产业学院的相关二级学院,必须组织项目参加产业命题赛道。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创新大赛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实践活动,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重点考量的赛事之一。各学院要提高认识,党政领导要专题研究部署,明确赛事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人员,认识组织学习本次大赛相关通知精神,总结往届参赛经验,细化工作方案。
(二)广泛宣传。各学院要采取具体措施,通过专题宣讲、典型案例交流分享等活动,加强赛事的宣传,让广大学生(包括5年以内的毕业生)充分了解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促进师生广泛参与,鼓励跨学院、专业、年级组团参赛。
(三)重点培育。各学院要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地培育种子项目。重点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项目,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同时,要深入挖掘毕业5年以内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各学院要协调组织校内外指导团队,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帮助学生提供项目质量。
(四)以大赛为契机推进教学改革。各学院、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联系人:余国锋 联系电话:0551-65659303
附件:
1.国赛和省赛文件 附件1:国赛和省赛文件.zip
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 附件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docx
教务处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