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澳门开门奖结果查询“十三五”事业
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0)
老澳门开门奖结果查询
2016年9月
目 录
一、基础、挑战与机遇 ………………………………………………3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成就…………………………………………3
(二) 发展机遇与挑战 …………………………………………………7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理念……………………………………………………………8
(三)发展目标……………………………………………………………9
(四)发展定位……………………………………………………………11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11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
(二)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15
(三)锻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16
(四)深化办学机制改革 ……………………………………………17
(五)打造生态智慧校园 ……………………………………………19
(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0
(七)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21
(八)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22
(九)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23
(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4
(十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25
四、实施保障 …………………………………………………………27
老澳门开门奖结果查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加快建设,提升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建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实现科学发展,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安徽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等规划文件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编制本规划。
一、基础、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以质量建示范、以特色创品牌”为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 ”“差异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表1 :“十二五”期间资产和教工收入等方面变化表
项目类型 |
“十一五”末 |
“十二五”末 |
增减量 |
固定资产总值 |
1.5亿元 |
2.7亿元 |
增1.2亿元 |
债 务 |
1.16765亿元 |
0亿元 |
减1.16765亿元 |
教职工年均收入(含公积金) |
6.5万元 |
9.45万元 |
增2.95万元 |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成就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通过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以赛代考、考赛合一的评价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锻炼。生源保持旺盛的势头,入学分数排序全省前列。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学校先后荣获首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省级示范院校验收和个性化评估获优秀等级,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获准立项,跻身安徽省职业教育第一方阵。
表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基本情况统计表
项目类型 |
奖项 |
“十一五”末 |
“十二五”末 |
增 量 |
国赛 |
一等奖 |
1 |
18 |
17 |
二等奖 |
0 |
30 |
30 |
三等奖 |
1 |
20 |
19 |
2.专业建设接轨市场。学校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互动,立足传统优势专业,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增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专业。“十二五”期间,停办或停招了11个与办学定位不相吻合的专业,重点建设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广告设计与制作、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等22个省级特色专业和改革试点专业,通过专业优化,学校开设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更高。
3.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学校支持教职员工的个人成长规划,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既当老师、又当师傅、同时亦是优秀的辅导员,通过定向培养,使得教师一专多能,成为专业素质、双师素质、辅导员素质三能合一的优秀教师。
表3: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数据
项目类型 |
“十一五”末 |
“十二五”末 |
增 量 |
省级专业带头人(人) |
6 |
13 |
7 |
省级教坛新秀(人) |
2 |
7 |
5 |
省级教学名师(人) |
1 |
4 |
3 |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个) |
1 |
6 |
5 |
硕士学位人数(人) |
136 |
236 |
100 |
正高职称人数(人) |
2 |
12 |
10 |
副高职称人数(人) |
45 |
67 |
22 |
中级职称人数(人) |
100 |
102 |
2 |
注:上述职称人数不含校聘人员。目前,校聘讲师63人、校聘副教授6人、校聘教授1人。
4.教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创建工作模式,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研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以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抓手,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表4:教科研主要成果情况表
项目类型 |
“十一五”末 |
“十二五”末 |
增量 |
省级特色、示范专业和改革试点专业(个) |
2 |
22 |
22 |
省级教学成果(个) |
6 |
36 |
30 |
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 |
16 |
93 |
77 |
省级以上规划教材 |
0 |
23 |
23 |
二类以上论文 |
7 |
48 |
41 |
5.开放办学步伐不断加大。深化了与德国、爱尔兰、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合作,师资、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共享机制正在形成,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水平有了新提升。协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一批知名企业(北京通航、深圳中海物流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了双方在人才订单培养、实践条件建设、学生就业基地、教师培训基地等方面的合作,“十二五”期间,累计为企业、社会提供培训和其他服务5万余人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6.依法治校取得进展。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全面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章程通过审核并颁布实施,学术权力进一步彰显,民主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7.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与长丰县政府签订了土地置换协议,实现双凤校区面积扩大近100亩,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先后完成了庐阳校区综合实训楼工程、双凤校区道路白加黑、配电房增容等工程,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对原有实训室升级改造,建有“校中厂”、模拟仿真等各类校内实训场所71个,新建实训二区和跨专业综合实训室。建设了“校园一卡通”、 新中心机房等项目建设,改版了多个部门网站,新建了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系统门户网站等业务网站,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8.党建思政工作成效明显。学校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方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显著改善,推动学校发展的力量不断汇聚。荣获安徽省第九、十届文明单位、教育系统首届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多年荣获合肥市卫生单位,是全省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和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持续打造“三大讲堂”,即工商大讲堂、道德讲堂和意匠讲堂,“三大讲堂”被省直团工委评为省级优秀品牌案例。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国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我省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方面,支持合肥依托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打造区域金融总部,并将合肥物流圈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这些都为学校事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此外,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外部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关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省高职院校有74所,面临高考适龄人口下降的复杂形势,生源绝对数量减少,在生均财政拨款12000元和分类考试招生的双重刺激下,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从自身看,学校基础条件和内部治理能力是制约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两大的瓶颈;人才培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学校面临的两大迫切任务;提升学校软实力的两大路径的智慧校园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两大软肋。
未来五年是学校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五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念、鼓足干劲,抢抓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大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境界,为建设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理念
推进学校“十三五”时期的建设与发展,贯彻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牢固树立质量、创新、特色、开放、“互联网+”的发展理念。
1.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求。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抓手,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提高质量来组织和运转,以质量推动,用质量衡量,把提高质量作为谋划、推进和评价全校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2.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办学理念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办学内容体现实践要求、创新运行机制体现效能要求,使创新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3.特色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进一步以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主旨,着力继续深化内涵,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培养一流商科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更多精品名品,努力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风格。
4.开放是学校发展的基本路径。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开门、开放、开明办学,深化拓展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及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方法,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5.“互联网+”是建设智慧学校的重要抓手。实施智慧发展战略,适应网络时代新特点,制定学校“互联网+”计划,把互联网和教学培训、科研咨询、培训管理、行政管理等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努力建成智慧学校。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灵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提高现代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优质高职院校。
2.具体目标
(1)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人事、校院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激发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
(2)形成特色鲜明的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为核心,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动态调整专业,实施价值塑造、技能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为目的,重点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校园建设基本成型。推进双凤校区二期建设,仪器、设备、图书等教学资源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建筑面积9万余m2。建设生态智慧校园,以信息化支撑和促进教学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学校“互联网+”教育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5)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不断深化。学校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争成为区域产业链整合的核心要素;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每个专业与2-5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6)校园文化特色凸显。围绕文化和专业两极,形成独特的文化标签、鲜明的文化特质,实施“学校形象提升工程”,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构建具有商业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不断营造“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发展定位
总体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力争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
办学规模定位:在校生总规模控制在12000人左右。
专业布局定位:重点面向现代服务业,专业数量控制在30个左右。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技术技能过硬、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商科技术技能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立足商科扬品牌,徽派技艺创特色”的发展思路,提升办学品质,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快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和品牌专业建设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要求,跟踪社会需求变化,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优化,专业总数调整到30个左右。
加强品牌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会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国际贸易实务、环境艺术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8个专业,专业报考率保持在100%以上,报到率90%左右,立足品牌专业,力争建成3个在国家层面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深化“政校企”合作,使专业与产业高度对接,推进完善“素能本位、理实一体、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能本位为主旨,理实一体为方式,校企共育为路径,工学结合为方法,努力推进产业、行业、职业、学业、就业、立业“七业一体”人才培养链的贯通、融合,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各专业均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动态调整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作用。
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艺术设计、烹饪营养工艺、电子信息类专业为试点,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进招生制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主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过渡。
推进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建立和完善因材施教的管理体系;推进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和方向自选有机衔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分类培养方案;柔性设置课程,课程教学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多样性、层次性的知识结构;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加大行业企业协同培养的力度,突出能力培养主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力争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3.开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入虚拟现实技术(VR),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基于职业能力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对非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加强课程库建设,每个学院开发出一批质量优良、特色鲜明专业核心课程。“十三五”期间,全校共建设60门品牌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及慕课,力争建设5门在国家层面有影响力的课程。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和资源。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选择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每个专业不断推进校企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4.强化品牌实践基地建设
建设校内品牌实践基地。制定专业实习标准,着重建设会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国际贸易实务、装饰艺术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8个校内品牌实训基地;改、扩建校内实训室59个。
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选择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师资互聘,在真实的环境中做真实的项目,建设15个左右“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指导师傅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5.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更新职教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类必修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专业教育中融会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建立专家指导机制;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质量监控体系和创新创业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创业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引进社会创业风投公司项目,将学生的创业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努力实现“双百”目标,即产生100个校级优势创业孵化项目和100名校级创业之星,力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就业对口率不低于70%,创业率达到5%。
(二) 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6.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建立内部质量保证的相关制度;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五纵: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横: 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一个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
7.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
8.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9. 自主实施诊改工作。依据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定期进行自主诊改,并将自主诊改情况写入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三)锻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10.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培养和树立一批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理念先进、职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典型,重点培育50位品牌教师(遴选25名教学型品牌教师、10名教学科研并重型品牌教师和15名社会服务型品牌教师),国家层面有影响力的教师3名,建设20个名师(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1.实施“双师”工程。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拓展教师培养途径,形成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能满足学校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管理办法,探索企业能工巧匠和教师“双转双换”互动建设机制,弘扬“工匠精神”,实施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工匠进课堂的“双百双进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引进机制、评价体系,积极聘用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及社会能工巧匠为专、兼职教师。“十三五”期间,全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高技能兼职教师数不低于教师编制数的20%。
12.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重点支持方向明确、队伍稳定、业绩突出的教学团队建设。构建由二级学院院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高技能的兼职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新模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建立课程负责人队伍,打造优秀课程建设团队;“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层面具有引领效应的教学团队。
13.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按照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结合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积极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重视辅导员学习培训,创新形式,完善教育体系,建立 “省培-校培-院培”三级培养体系,增强辅导员的 “软实力”; 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对辅导员考核既重师德表现、工作实绩,也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情操、人生价值的影响以及发展指导等“潜绩”;建立多维度、全方位辅导员激励机制,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与晋升通道和待遇逐步提高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向心力”。
(四)深化办学机制改革
14.推进办学机制创新
健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保证校长在依法行政中的执行权力;进一步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议等各类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明确决策内容,健全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与权责,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决策中的咨询作用;按照管理视野向外拓展、管理理念向服务转变、管理功能向综合调整、管理方式向制度推进的原则,宽化管理部门设置,突出服务职能,明晰职责分工;促进工作简化和业务创新,加强行政职能部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改进业务能力与服务态度,建立职能部门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的模式。
推行二级管理。明确权责关系,转变管理方式,加强考核验收,推动二级学院实体化发展。激发二级学院创新力,逐步扩大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教研科研、招生就业、人事管理、薪酬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加强对二级学院的宏观管理与指导。
15.强化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合作企业分层机制,与双凤经济开发区一流企业、安徽省知名企业、国内大型企业等企业合作,校企深度合作建设的专业达到100%,不断增强学校合作育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创新联盟合作机制,全面加强与K联盟、A联盟、商科联盟、中国高职研究会交流合作,探索建立联盟内学分互认机制,成立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或产学研合作联盟,推动和深化中高本衔接。
16.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绩效与分配体系,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真正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实现“奖优罚劣,优劳优酬”;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细化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探索实行教学、科研、管理和教辅等岗位人员的分类管理和考核,建立完善全校各级目标管理与考核体系;二级学院成立后,在学校绩效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以岗位任务考核为手段的分配激励机制,保证收入分配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建立岗位管理和人事聘用制度。依据二级学院事业规模和专业特点分类核定教科研工作、学生管理、党政管理等工作及其他专项任务编制,通过编制核定优化人员配置,使编制管理与二级学院、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更加匹配;建立岗位配置与目标任务联动机制,以学校重点发展目标与任务为导向,探索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试行低职高聘,加强职称聘期考核,打破职称聘任终身制,建立健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等配套措施和制度。
(五)打造生态智慧校园
17.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建设。完成支撑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生活信息化和文化传承创新信息化等校园网络改造扩建工程及数据中心项目、网络信息服务项目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建成完全保障智慧教育生态环境、智慧管理生态环境、智慧生活服务生态环境、智慧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境和智慧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的软硬件基础架构。
18.智慧教育生态环境建设。构建与智慧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智慧型的教学系统、人本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十三五期间,完成支撑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网络学习服务、数字资源服务、实习实训服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项目建设,全面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服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19.智慧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支撑学校信息化管理和智慧决策支持的OA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大一卡通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实习实训管理系统、掌上工商、校友管理系统、全媒体发布系统、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等相关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
20.智慧生活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以师生校内生活为核心,整合校内多种生活服务资源,拓展校外生活服务资源,打通公共生活服务和互助生活服务,构建“一站式”智慧校园信息化生活服务空间;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建立智慧型校园后勤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提高学校后勤服务与安全保卫能力和水平。
21.智慧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和行业企业开展基于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推动校企合作,为行业企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和老员工继续教育培训提供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2.智慧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建立校园网上虚拟社区,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构建健康向上的大学网络文化;开发多语言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化、多语种的徽派技艺和徽商文化的在线传播平台,提升学校面向社会的文化宣传与辐射能力,展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果,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3.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创新学生素质教育载体。推进思政课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通过网络素质课程平台建设60门素质课程;总结古今商帮精神,编写商科素质教育读本;继续打造“工商大讲堂”、“道德讲堂”和“艺匠讲堂”;构建商科素质新媒体教育平台,制作卡通人物以动漫、拍摄微电影等。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校级、省级、国家“三级”技能竞赛机制,完善技能大赛的激励制度,制定技能大赛成绩学分转换办法。继续做好技能大赛全省第一品牌,在国赛中继续保持领先,未来五年力争获省级奖项270个,国家级奖项140个,冲击世界级奖项。
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评价,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参与的多元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纳入学分认定范围。
24.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以学生满意的校园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机制,从学生心理、生活、学习、成长、发展诸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学生关爱工作机制等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建立稳定、和谐、优良的校园环境。
(七)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25.凝练学校核心文化
弘扬商祖文化精神,凝练学校精神和技能大赛精神。整理固化商祖文化文史资料,凝练商祖文化精神,发挥其人才培养浸润作用;建设以“王亥服牛”为中心的商祖主题文化广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水准。以商祖文化为依托,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真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推出一批追溯渊源、汇集性情、展现风骨的教工人物和典型事迹;把商祖文化、企业文化、技能文化、创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倡导“坚定信心,顽强拼搏,争创一流,挑战自我”的技能大赛精神。
发挥“一训三风”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开展“砺志、敬业、致能、强体”校训精神讨论与践行,教工中明确岗位职责,组织岗位练兵,不断提升教风;学生中着眼细微实际,广泛开展“我的学习我负责”学业精进工程,开展“我的生活请放心”素质养成工程,开展“我的未来我创造”实践创新工程,浓厚学风,端正考风,不断优化提升整体校风。
26.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建成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做好学校双凤校区建筑、道路、景观、绿化等软硬件设施形象标识的统筹设计,完成学校二期工程设施形象标识的征集、命名;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中型活动精品化,小型活动特色化,社团活动专业化”的思路,努力实现校园活动品牌化,突出高品位;实施一院一品工程,培育若干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打造非物质文化和徽派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建设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平台,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形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开发和传承工作;徽菜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建设一批集菜肴典故、原料组成、制作流程等为一体的徽菜数字化资源,建立徽菜数字博物馆;编制徽菜《标准化细则》,建立徽菜标准制定、修订、审查、宣传体系;建设徽派艺术设计与制作研究中心,开展徽派工艺品设计研发与制作;打造弘扬徽商精神平台,加大徽商创业、创新、人文精神的研究、宣传和转化;建设集教学、科研、旅游、科普为一体的徽派技艺传承创新基地。
(八)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27.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制,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形式与内容,大力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完善落实教师出国进修和中外教师互访互派制度,每年选派10~20名教师参加境外培训交流;积极拓展与境外高水平应用大学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每个学院与1-2所境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国际合作。
28.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推进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按照国际专业标准,推动相关专业建设,遴选2-5个专业参照国际标准进行专业建设试点,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的专业范围;大力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与欧美等国应用型大学的合作,聘请2-5名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参与教学改革;积极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华留学生招收资质许可,积极探索留学生招生工作的途径,逐步建立留学生招生机制,力争实现招收外国留学生;建设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关联的海外实践、实习项目。
(九)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29.校园基本建设。
推进双凤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按照建设规划,建设实验实训用房、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及其他各类生活和辅助用房;统筹考虑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基建年度计划;对双凤校区一期部分单体建筑进行修缮,完成校园景观绿化。到2020年,双凤校区二期建设完成,建成3幢学生公寓楼,1幢综合楼,1幢实训楼,1幢学生生活综合楼,1幢体育馆、1幢大学生创业中心,二期总建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
推动庐阳校区利用规划。启动庐阳校区利用规划设计,准确定位,盘活庐阳校区资源;对庐阳校区的道路、学生宿舍、教室等建筑进行修缮,不断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30.不断改善民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稳定收入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职员工待遇,使教职工工资增长水平高于合肥市高校平均工资年增长水平;改善办学条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对师生文化、生活、运动、卫生、保健等设施改造和设备投入,完成学生服务中心、体育馆、大礼堂、大学生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实现每位大师(教授)都有独立工作室。
(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1.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聘请省内外一流专家、劳模、高级工程师、技师及能工巧匠做为客座导师到学校开门收徒;建立校企教师工作站,作为先进操作技法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传承、创新、推广应用基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基地;学校建成2-3个高水平创新团队,2-3个研究所,承接企业相关课题,做好成果转化。
32.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立相关实体公司,提供管理咨询、企业咨询、岗位标准制定等服务;利用学校专业、人才及设备等各类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并采用送教进企、引训入校等多种途径,为行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积极承接行业企业委托的班组长、农民工、复转军人、女职工等特定群体的专项培训;加大为小微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力度;利用安徽省中职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开展中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和“双师型”教师培训,提升培训数量和质量;发挥专业优势和技能鉴定优势,对接专业群岗位,重点开展会计、店长、部门经理、营业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发挥资源共享课程优势,利用在线课堂、慕课、微课等教育教学资源,开展远程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服务;建立学校向社区开放资源长效机制,以“合肥市包河区暖阳社会工作事务所”为平台载体,承接省、市社区服务和公益服务项目,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十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33.加强党政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使领导班子始终成为带领师生员工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二级学院成立后,理顺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确保学院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重大问题,以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
34.加强干部和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工作,建立民主选拔、竞争择优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干部任期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完善多元化培训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干部培训教育逐步达到每年100人次;实行问责制,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和执行力,打造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35.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成率达100%;配强党支部书记,创新支部活动形式,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增强支部活力;保障党员发展质量,重视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切实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创新党校学习形式、授课内容,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党校培训质量,在校生100%接受党的基础知识或党课教育。
36.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新媒体,探索网络育人新途径,推进宣传思想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拓展新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舆论舆情管理责任制,加强网站、校报、广播、宣传栏、报告会、研讨会等宣传舆论阵地的管理,发挥导向作用。
3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两个责任”落实,促进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体现高校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强化“一岗双责”,不断完善责任制考核体系,把“守纪律、讲规矩”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推进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纪检监察部门切实履行监督责任,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严肃执纪问责;加强廉洁教育和廉政研究,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实效。
38.加强群团统战工作。完善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实施民主管理,发挥教代会在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解决职工困难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心离退休同志的生活和健康,注重发挥老干部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作用。
四、实施保障
1.加强党委领导和组织保障。本规划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制定,经校长办公会、校党委会通过,教代会审议,由校党委会批准实施。学校成立“‘十三五’发展规划与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学校总体规划与改革任务的实施;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并将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并将“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实施作为各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作为考察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2.建立过程监督机制。以规划目标为导向,统筹考虑学校各类经费,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分类型、分阶段、分项目统筹考虑资源配置,优先保证人才培养建设任务的需要和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中期检查和跟踪分析工作,发布《中期发展报告》,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
3.注重宣传引导。通过专题学习、交流座谈等形式,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规划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深刻理解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并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广大校友及其他社会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和发展,不断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主动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积极投身学校发展建设,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推动“十三五”规划有效实施。